第6章 盐水选种
作者:拿着   我在大唐搞建设最新章节     
    “我明日叫晓松去城里招工,王工你跟着一起,挑自己满意的人带回来。”
    李茵说罢,瞧见王大海眼巴巴地眼神,明白了,惦记着户籍呢。
    “我已经让人去汴州了,过几日便会将你和二丫的户籍迁过来。”
    没有衙门会拒绝善款。
    一贯钱不行就十贯,反正庄子总有办法赚钱的。
    那腐竹还有六味斋的点心已经风靡了整个长安,有许多外来商户直接买了上千斤腐竹。
    如今一斤豆子才五文钱,按照二斤大豆出一斤腐竹的比例,一斤腐竹净赚十文,一千斤腐竹便能赚十贯。(新唐史记载贞观年间稻米豆子很便宜,一斗米12.5斤才5文钱,但这不符合物价逻辑,长安周边并不适合种植稻米,需要远途运输,西安水上交通便利,作者合理猜测记载有些‘美化’,所以‘稍微’提高了物价)
    还有那些小点心,上面的糖霜可是白的!
    要不是庄子里已经有了造白糖的法子,李茵也不敢那么卖。
    现在市面上一斤白糖可要80文,好点的能有150文,而六味斋的点心不过十来文一斤,那么甜,上面有胡麻(西域胡人传入,后文称芝麻)和果干,还是油炸的。
    长安城里的人都觉得六味斋在赔本做生意呢!
    王大海放心了,李茵走之前让二丫明日去学堂读书,庄子上上午授的课是未满16岁的孩子们在学,小孩子身子没长成,不能一直干重活。
    学子们来了之后,李茵征求他们意见,在晚上开了课,给庄子上的大人讲,目的是扫盲。
    庄上事情越来越多,这些佃户肯定不能一直干没有意义的机械劳作,以后得管好多事儿呢,不识字不会算数怎么行?
    呀,得把算盘弄出来。
    现在账房用的珠算没有后世的舒服。
    忙呀!
    李茵回到卧房,打开沼气灯,将算盘的图纸画下。
    之后又写医书,她打算开始教庄上的孩子们学医。
    幸好有系统在,可以用贡献值兑换各种图纸知识,最主要的是便宜,她就没操心过贡献值不够的问题,只烦恼生产力不够。
    不然她还真的背不下这么多东西……
    “系统,你真好。”睡之前,李茵幸福感慨。
    【……】
    ……
    刘全书得了赏赐,心里高兴,便琢磨着哪日再去女庄瞅瞅,干爹让他多照顾对方。
    如今春耕在即,不知道那边大牲口是否够用。
    心里想着事儿,干脆就立马行动起来,备上马车,朝女庄驶去。
    今日李茵带着佃户在选种,最简单的法子就是用盐水泡12时辰,不饱满的,适应不了环境的都不种,留下来吃。
    刘全书到的时候,众人刚开始兑盐水。
    冯三喜接待,引着人来找李茵。
    “刘管事。”李茵作揖。
    “李庄主。”刘全书回礼,随即疑惑:“你们这是在做什么?”
    “这是盐水选种。利用水的密度,碱性环境,选出来生机旺盛,内里饱满的好种子,顺便还能杀菌,以后发芽率高。”
    李茵端着盐盆和称,一旁王二丫提着算盘,准备计算用量。
    “先计算浓度为5%的50l淡盐水盐用量,盐的密度约2.165克每立方厘米。”
    学堂如今已经教了各种计量单位,唐初这时候1斤约么600克,庄子上自己量东西用500克的,好换算,出去用600克。
    王二丫的课本是她单独给的。
    那边王二丫噼里啪啦打起算盘,其实她心算就行,打算盘可以验证错误。
    “百分之五乘以50升,约么得2500毫升……算出来了,得用盐10.8斤多一点。”
    刘全书整个人都迷糊了。
    他想拿出纸笔去记一记,这个有用啊!
    可是他怎么就无从下手呢?
    还有那个女娃子手里拿的,噼里啪啦的,一下子就算好了,吓人。
    李茵称重,将盐倒进50l容量的缸中,其他人再往里倒水,搅拌,最后贴上5%的标签。
    旁边还有四个水缸,分别弄上8%,11%,14%,17%的盐水,等秋收后看看哪个浓度选出来的种子最好。
    等忙完,午饭也做好了。
    李茵邀请刘全书去食堂吃饭。
    今日中午吃面,做的时候面里加了盐和油,然后用擀面杖来回擀,最后切成筷子粗的面条,下水煮,然后用冷水点三次,最后捞出来再次过冷水。
    做的兔肉卤,用牛骨熬的汤。
    一旁放着芫荽,切了黄瓜丝,葱丝,还有腌萝卜丁和腌蒜瓣儿当配菜。
    想吃干拌的就不加汤,直接加肉卤。
    不想吃面条的有炕饼,夹点肉卤配着牛骨汤一样好吃。
    刘全书吃得香,女庄在吃食上确实有一套。
    “李庄主,我家阿郎托我问问庄子上缺不缺大牲口。”刘全书说出来目的。
    “缺!”她本来就打算去别的庄上租,这时候春耕,加钱都不好租,正愁着呢。
    去年那会儿庄上的地都短租出去,今年她不租了,想全种,但人手不够,耕牛也不够。
    今年秋收后庄上要多买大牲口,其他时候不好买。
    “庄子不占便宜,出钱租。”李茵打断刘全书的话:“刘管事,庄子有钱,钱多了也没用,花出去才能流通。”
    “好东西庄上都能弄,不需要去别处买,囤积那么多钱其实没什么大用。反而花出去,让百姓手里有钱,那就能买庄上的东西,然后庄上再用钱发展,这叫货币流通,良性循环。”
    “……”刘全书,又听不懂了。
    但是纸笔已经掏出来记下了。
    下午李茵要去实验曲辕犁的效率,刘全书跟着去。
    庄上的黄牛已经绑上了曲辕犁,一共只做出来五个成品,李茵检查了一下曲辕犁的小零件,没问题。
    李英武开始赶牛。
    王大海拿着纸和炭笔,歪歪扭扭地记录需要改进的地方。
    庄上手里没活儿的人几乎全都来了,都是地里刨食儿的,看见耕地效率变高,哪能不高兴?
    学子们也来了,他们今天下午跟着孩子们在犁地,之前多少年都不晓得耕地是怎么样的,来女庄彻底见识了。
    李庄主说了,不懂农活怎么当官?
    百姓问你哪个时候种豆子好,你能摇头说不知道?
    看见新犁下地,效率还那么高,他们也高兴啊!
    刘全书也会耕地,没进宫前他过的苦,进宫后陛下爱耕地,他跟的主子也要耕,他自然是会。
    现在见的这个叫曲辕犁的东西效率那么高,高的吓人,他拿笔的手都哆嗦呢!
    啊呀,他明个要进宫!
    他得找干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