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开采权拍卖
作者:拿着   我在大唐搞建设最新章节     
    贴大字报的汉子开始给大家说纸上的内容。
    “乡亲们!”汉子大喊:“都安静一下!”
    闹哄哄的人群逐渐安静下来。
    “我知道,大家都很迫切地想知道告示上写了什么。但今日,我得与大家说说为什么要有这告示。”
    “想必大家都知道,如今咱大唐的卫国公,正在我大唐与吐谷浑的边界处,准备交战。吐谷浑在我大唐边疆作恶多端,自圣上继位以来,便相继侵犯我大唐鄯州、氓州,前些日子又掠劫我大唐凉州,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汉子说的有激情,百姓们也面红耳赤。
    “说得好!”
    “那吐谷浑贼心不死,也敢招惹我大唐!”
    “灭了他们!”
    “对,灭了他们!”
    汉子双手下压,等大家声音变小,又道:“大家都知道,吐谷浑那个地方,天气恶劣,常年积雪不消,草地干枯。我们军队的马匹到那里,若有干草吃还好些,可若贼人放火燎原,那便是要饿死我大唐将士的马匹!”
    “所以,今日我女庄率先请命,愿以百分之二十的溢价,收大家手里的马匹饲料。”汉子道:“例如市面上黄豆5文一斤,那庄子便6文收一斤。”
    “收草料吗?我知晓有一处地方的草,马匹爱吃。我去割,不要庄子钱。”
    “对,我们也去割草,不要钱。”
    百姓们纷纷应和。
    “收!”汉子笑容满面:“但不要钱不行,不然下回庄子可不敢找你们收东西了。”
    百姓们跟着大笑。
    庄子说的话,他们信。
    远处,李茵放下马车帘子:“千年来,我们最激进的主战派,总是在民间。”
    李晓春听了,抿唇笑起来:“是呢,大家都想让日子过好,把外族打服了,才能安稳些。”
    她以为庄主说的是从夏商周开始,殊不知李茵说的是一直到她那个时候。
    二人乘马车向城内走去,今日酒楼开工。
    骊山脚下,女庄。
    一张超长的会议桌。
    冯三喜笑眯眯地坐在主位,在他背后是一块黑板,上面写着一到五号位。
    “诸位可想好了?”
    李自行坐在前排,苦笑:“冯管事就别吊人胃口了,能拍的人都在这儿了,没来的应该也是不来了。”
    他来自赵郡李氏。
    本来大家井水不犯河水,各自安好,也就是商业上稍微有点摩擦。
    结果某天,他们突然发现家里冰糖生意没以前好了,还没来得及查探缘由,冯三喜便亲自登门,找上了主家,然后给了十斤精盐,又道:“成本不超半钱。”
    还未等众人说些什么,便作揖告辞。
    就这样,不光五姓七望,还有那些商贾世家,全被邀请了。
    有的世家愤怒,认为你们这是在挑衅,有的世家会思虑更多,为何偏偏是女庄,总是出现好东西?
    以前他们都不曾注意过的小庄子,彻底走进了他们的视野。
    不管众人如何想,但还是派出人手过来了,本来就贩盐的害怕自家买卖被挤压,不贩盐的想要过来看看能不能分一杯羹。
    来人地位高还能镇得住场子,派个下人来的,如今快要急疯了。
    看看女庄在卖什么?
    青海盐湖的开采权,附带粗盐提纯之法。
    他们看中的哪里是开采权,是提纯之法啊。
    那些精盐,他们都尝过,毫无苦涩之味,且对身体无害,若是他们得了法子,以后盐市绝对有他们一席之地。
    “各位,今日庄子本意不是拍卖盐湖的开采权,而是为了给我大唐前线将领添加衣物,让战士们在冰天雪地中,仍旧能感受到国家的温暖。”冯三喜:“所以本次拍卖,所得钱财将全部捐献给军中”
    “在下与各位先说好,各位拍得开采权的家族,只有十年的采盐权。食盐所获利润,除开交税之外,庄上技术入股,不参与作坊管理事宜,占纯股一成,其余九成中,各位可拿五成。”冯三喜说到此处,便不再言语。
    “那其余四成呢?”有商贾世家的仆人不明白,开口问。
    冯三喜仍旧是笑眯眯地:“自然是该拿的人拿。”
    其他人只是瞧了他一眼,然后摇头不语。
    如此大规模开采提纯食盐,若没有上头人的保价护航,谁敢碰?
    传言说上头那位本来要管制食盐,将大唐境内所有食盐慢慢演变为官盐的,如今不仅没有行动,反而放开了食盐开采,还让人给出了更加先进的技术。
    嗅觉灵敏的人,已经瞅出几分不对来。
    国库有别的钱财来源,不靠食盐交税,百姓不缺盐吃了!
    女庄便是推出来的代言人,有名声,无威胁。
    且管庄子的李小娘子也聪明,从不大肆敛财,庄上只留够日常开销的钱财,其他需要用钱的时候,便卖些肥皂茶叶。
    有见识的人,都晓得庄子外头守着的是千牛卫呢!
    哪怕穿的衣服与千牛卫不同,可大家也认识人。
    “诸位同仁,现在我们便开始拍卖2号采盐区。”地理位置排行第二,比一号差,比三四五号强。
    “起拍价,1万贯,每次加价不得低于1千贯。”
    众人第一次参与这种形势的拍卖,都颇感新奇。
    “诸位,余先开个头,献丑了。”赵成仁站起身作揖:“岭南苍梧赵氏,出价1万贯。”
    坐下后,赵成仁擦擦脑门的汗水。
    他苍梧赵氏就是一个中型世家,让他来打样,还怪紧张的。
    冯三喜‘嗙’地敲一下小锤子:“1万贯一次,大家还有加价的吗?三次后便一锤定音。”
    ‘磅’——
    “1万贯两次。”
    “2万贯!”王舜举起桌上的牌子,大喊。
    没错,他也是打样的。
    ‘磅’——
    “两万贯一次。”
    “5万贯!”这是最先出手的一位孙姓商人,他家在河北道,经常来往两地之间,有时还与突厥做生意。
    河北道临海,产盐地多,如今大家还用煎煮海水的法子,成本代价大,产盐量低,盐中有害物质还多。
    此人是正儿八经出价的。
    众人搞懂了拍卖规则,便不能让人5万贯捡漏去。
    “5万贯……”冯三喜话音还没说完,便有人继续出价。
    “6万贯。”李自行也加价,试一试。
    “7万贯!”孙姓商人继续加价。
    “10万贯。”第三个人参与进来,岭南道的大世家高氏。
    “10万贯一次……”
    “20万贯。”太原王氏参与了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