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光华书院(均订三千加更)
作者:煌煌华夏   首辅最新章节     
    在大明朝做吏部尚书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这你需要问问身边当组织部长的领导。
    南京吏部管着整个江南四品以下官员的升贬调动,会同南京都察院管着江南的京察,会同南京礼部和各省提学道管着江南的县试、府试、院试、乡试四个等级的科举。
    这是一等一的实权部门。
    严嵩是从这个位置上进入的内阁,张治也是从这个位置上进入的内阁,可以说当陆远以三十岁的岁数坐上南京吏部尚书的这一刻起,谁都知道,只要陆远未来不犯大错误,入阁为相已是板上钉钉。
    这个位置的权力巨大,可工作压力也不小啊。
    之前在户部,陆远只需要想尽办法替大家伙搂银子就行,而现在做了吏部尚书,呈现在陆远眼前的,是盘根错节让人头皮发麻的整个江南关系网。
    这个人是谁,他的家族、同乡、同年、座师都有谁。
    那个人是谁,他又是哪条道上的选手。
    不得不慎重对待啊。
    革新吏治一句话,理顺关系一本书。
    这便是吏部工作的真实写照。
    饶是陆远拥有丰富的组织、斗争经验,上任半个月也是一件实事都没干,只来得及解决掉张居正的组织手续调动。
    现在他的这两位随官都沾了光。
    赵学雍做了吏部经历司的经历,张居正做了吏部经历司的都事,俩人一个正五、一个正六,都有着大好前程。
    除了这俩人,陆远也调整了一下浙江的班子。
    严州知府骆庭辉被陆远扔到了台州做知府,原台州知府谭纶被陆远举荐担任浙江巡抚,加佥都御史衔,正四品。
    最后就是严州守备邓连三被陆远直接越级提拔做了浙江臬司的按察副使。
    淳安知县文兴盛升做严州知府。
    先将自己人安排明白再说,反正谁坐上这个位置都会如此去干,陆远也不怕有人会说闲话。
    不任人唯亲,难道任人唯疏吗?
    那工作还怎么开展。
    吏部左侍郎叫做罗,嘉靖十七年一甲榜眼,入翰林院没一年就到了南京翰林院,后任国子监司业,转南京吏部员外郎,历经十年至今为左侍郎,属于是两年升一级,到日子就提拔。
    之所以如此顺利,因为这罗的亲叔父,就是前文提及的整庵先生,严嵩当年的老领导罗钦顺。
    吏部右侍郎吴山,嘉靖十四年一甲探花,袁州府分宜县人,和陆远、严嵩是老乡。
    “陆某初到,对吏部的了解不足,日后还望二位堂官多多帮衬。”
    面对陆远的客气,罗和吴山无不是微笑谦应。
    都是江南人,都在同一口锅里吃饭,怎么可能不配合陆远。
    不看僧面也得看银子的面啊。
    “部堂。”
    赵学雍走进值房,快步来到陆远身边附身言语:“潘部堂派人来说,书院拾掇出来了,您要去看看吗?”
    “走。”
    陆远当即起身,同罗吴二人告罪一声离开。
    在去的路上,陆远问道:“可问过潘部堂几人的意思,这书院,打算取个什么名字?”
    “潘部堂说,您是翰林学士、吏部天官,书院开办之后您是当之无愧的院丞,故而这取名的事,您拿主意便好。”
    陆远不再言语,闭目沉思起来。
    这一刻他想到了那个大名鼎鼎的东林党。
    最初只是一群士子读书人聚在东林书院讲学议政,谁能想到几十年后,这群读书人会掌控整个大明朝,大明朝也在崇祯皇帝和东林党的手中走向毁灭。
    说来,眼下也有东林书院,只是有些破败,要等到万历年顾宪成重修之后才会逐渐辉煌。
    那自己在这南京城开的书院,应该叫什么名字好呢。
    明代书院取名,最省心的方式就是按照地名来取,像什么南昌书院、应天书院之类,也可以取创始人的表字或者雅号。
    陆远字伯兴,大可以叫伯兴书院。
    不过这样就有些太过于恬不知耻了。
    这一沉思便足足想了一路,直等到了地方之后,陆远还是没能拿定主意,总觉得每一个都不够贴切,便懒得再想,索性先行下车,带着吏部和应天府的一群官员先参观起这个刚刚翻新完成的书院。
    三进的深宅,正门建的很气派。
    跨过接近一尺高的门槛便是第一进,院子的正当中立着一块石碑,上刻着满满的文字。
    大概意思是潘公潢捐家宅以供读学,嘉靖三十年三月十五日竣工,潘潢者,江西婺源人,正德十六年进士云云。
    院子左右是厢房、伙房之类的杂室,正对着大门的第一进正堂外挂了三块匾。
    正当中题字‘博学济世’。
    左侧挂‘静以修身’、右侧挂‘俭以养德’。
    踏入堂内,正当中也挂了一块匾。
    “静思堂”。
    入书院先静思。
    静心静气静浮躁。
    思己思人思所学。
    陪同陆远观瞧书院的官员有很多,新到的应天巡抚朱纨也在其中,他先是颇多感慨的看了一眼众星拱月下的陆远,随后敛去琐思,挤过人群来到后者身边。
    “陆部堂。”
    “哦,子纯啊。”
    莫名其妙的,陆远脱口而出便是唤了朱纨的表字,明明后者比他还要大上二十多岁,可却喊的理所当然,而朱纨和一群官员也听的理所当然。
    “陆部堂,咱们这书院,还等着您给赐个名字呢。”
    朱纨恭维道:“您是皇上钦敕的翰林学士,论及学问,这在场的各位同僚,可是不敢在您面前萤火争辉啊。”
    “朱抚台说的极是,请陆部堂给赐个名吧。”
    “下官等人可都翘首以盼呢。”
    陆远负手肃立,昂首看着静思堂三字,眉头锁成了一个川字。
    虽然明知道自己哪怕取一个狗屎样的名字,身边这群人也能引经据典的夸出花来,可陆远还是想取一个能让自己觉得满意的。
    “光华?”
    “光华?”
    一群官员都听见了这个名字,立刻开动大脑。
    这时候就看谁脑子转的快了。
    “光华,始出《尚书》,《尚书》有云: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光者,明也。
    华者,国家之古称也。
    所谓光华,便指我大明乃华夏之正统,光华书院,将来亦可为天下儒学正统之所在,部堂仅此二字,便溯古追今,一语破妄,足可谓大成法。”
    “是极是极,部堂取此二字圆满无漏,实在是找不到更好的名字了。”
    “部堂博学如渊,真是令下官等人敬服。”
    “老夫读学几十载,和部堂比起来,真是惭愧惭愧。”
    马屁声此起彼伏,更有甚者啪啪的直拍大腿,嘴里说着什么有了光华书院,天下士子有福之类的话。
    好家伙,陆远不过取个名字便成了救世主一般的存在。
    面对这无数的吹捧,陆远只作淡然一笑。
    光。
    自己的到来,对这个正逐步滑落进黑暗深渊的国家,到底会是光,还是更大的永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