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薏仁槟榔
作者:嘟嘟嘟233   承明之治最新章节     
    与此同时,李承乾则是在御医署和御医们研究几种药材。其一就是薏仁,其二就是槟榔。这两样东西,前一种许多人并不了解,后者槟榔是南方很多人都清楚的小零食,槟榔配烟,法力无边。
    薏米最早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山海经·海内西经》:“帝之下都,昆仑之墟...有木禾”,这里的“木禾”指的便是薏仁。此外据考古发现,浙江河姆渡遗址曾出土过大量薏苡种子,距今已有六千年以上的历史。
    不仅如此薏仁还被视为是夏族的图腾植物,根据甲骨文文字记录薏苡生产贯穿夏商时代,可以推断它在中国出现的时间可能更早。到了后世朝代薏仁更是走向餐桌成为了备受喜爱的食物,大文豪苏东坡便曾赋诗一首赞美薏仁“不谓蓬荻姿,中有药与粮。舂为芡珠圆,炊作菰米香”。
    薏米营养价值高,除了被当作粮食煮粥做饭,也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神农本草经》将薏米列为上品,《本草纲目》中记载到:“苡仁健脾,益胃,补肺,清热,祛湿。增食欲,治冷气,煎服利水”。
    槟榔最早出现在公元前900年左右,古印度的诗人马哥在诗里描述了士兵喝椰子汁和嚼槟榔的情景。但有考古直接证据表明咀嚼槟榔最早出现在菲律宾。
    而中国最早的记载是汉朝,当时汉武帝发兵南越,用槟榔作为解毒药品,开始引进。到了南北朝时期,葛洪《肘后备急方》、陶弘景《真诰》中把槟榔作为药物慢慢开始推广开来,而当时的部分上层人士中已经开始咀嚼槟榔。一直到唐朝,才在贵族中慢慢流传开来,槟榔作为礼节礼品款待客人,但那时还是作为药用为主。
    到了宋代,槟榔才开始在百姓中流传,慢慢开始从岭南到其他省份的扩散。苏轼在儋州为官时,就曾写下《食槟榔》、《咏槟榔》等多首槟榔诗
    后来到元朝时期,槟榔作为“土贡”供奉皇室。在明代时,槟榔已做为湖南当地的一种不可或缺的食品。到了清代更是把吃槟榔作为一种习惯,当时都有专门的槟榔袋子,但是也不是可以随便能买到的。
    李承乾抓起一把薏仁,直接吃了几颗。生薏米偏寒凉,食用前最好炒一下或者直接选用炒制好的薏米。炒过的薏米更加温和,有助健脾养胃,祛湿效果更好,适用人群范围也更广。炒薏米的方法很简单,将生薏米放在炒制容器内,文火加热炒至表面微黄色即可,待晾凉后便可装罐储存。
    御医:“陛下,薏仁在咱们国内十分常见,要说选择哪一个在南方推广,卑职还是建议薏仁为优。”
    李承乾点头:“两者都推广一下吧,着重在南方推行。近几年,南方人口也新增不少,将来农耕行业也能增加更多的方向。”
    李承乾特地来御医署看这两类古代的药材,为的就是南方瘴气。所谓瘴气其实是原始森林中腐败后的动植物尸体,由于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加上南方气温高,形成的一种对人体有害的气体。众所周知,中原文化的发源地在黄河流域,主要集中在今天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以及山东一带,在夏商周时期,人们对于淮河秦岭以南的地区知之甚少,加上山川河流的阻隔,导致中原人认为南方就是不毛之地,这才有了“南蛮”的蔑称。
    秦朝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在北击匈奴的同时,派遣30万大军南征百越,不像北方一马平川的平原,南方多是丘陵、山林以及沼泽地貌,由于水土不服加上气候湿热,空气中弥漫着一层层“雾气”,士兵得病者极多。
    由于当时人们认知不高,把这种“雾气”统称为“障气”,意思是这这里遇到了障碍,以此来解释患病的原因,由于它的致病率极高,因此人们后来把“障”改成了“瘴”。
    在秦汉时期,一提到南方,不论是做官还是做生意,几乎没有人敢去。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先祖长沙王刘发被封在了湖南长沙,以今天的观点来看,湖南可是个好地方,可在当时,刘发正是宫女唐姬所生,不得汉景帝宠爱才被封在了不毛之地。
    而后来东汉开国将军马援,当年统帅过千军万马的大将军,在被派往岭南地区时也含泪与妻儿告别,并非马援惧怕强敌,而是他知道,南方的瘴气能全身而退的寥寥无几。
    再者,历代文人墨客也把南方看作“人间地狱”,在唐宋时期,一听说自己要被派往岭南做官,几乎没人敢去,偶尔有几个胆大的回来后也会大肆宣传南方的“瘴气”,诉说自己是怎么怎么样的死里逃生,重回中原。
    就连从来没去过岭南的白居易也会写到“瘴地难为老”的诗句,当然了,白居易是道听途说,他并没有亲身经历过,可见当时在文人集团,岭南是多么恐怖。
    为何现在的南方没有了“瘴气”?其实这和人类的活动密不可分,随着中原的战乱,为了避难,在西晋末年、安史之乱、靖康之变后,中国古代迎来了三次人口大规模迁徙。中原人不但带来了灿烂的文化,也把先进的农耕技术带到了南方,为了生存,他们在南方开荒拓土,兴修水利,大面积的原始森林被种成了庄稼,许多微生物、植物、昆虫失去了生存的环境,大量灭绝。没有了过多腐败的尸体,瘴气自然少了很多。
    并且随着人们认知的提高,以及经验的丰富,在漫长的岁月里,人们发现咀嚼槟榔以及吃薏仁米能够有效的祛除瘴气,降低患病的几率。这也是为什么到目前为止,南方吃槟榔的人数要远远高于北方人的原因。
    而如今,南方已经成为了了中国的经济中心,无论是人口还是工业都远远超过北方,南方不再是曾经的“不毛之地”,所谓的“瘴气”也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里。
    李承乾就是要人为的干预南方自然环境,促进南方的开垦和发展,南方素来都有鱼米之乡的美誉,不是吹出来的。更甚者,有‘苏湖熟天下足’的历史评价。
    “朕没记错的话,在剑南道和岭南道之间,还有一块羁縻州对吧?”
    长孙宝庆点头:“陛下,是的。武德初,临涂羌内附,置临涂等三县。牂牱首领谢龙羽内附,以其地置牂州,是为广设羁縻州之张本。贞观三年,谢龙羽亲率谢氏各支首领晋京朝贡,太上皇以其地分数州,以谢氏各支首领分封刺史,封谢龙羽为牂州刺史,辖今瓮安、余庆等地,称之为\"牂州谢\",各支首领分别为\"东谢\"、\"允州谢\"、\"南谢\"、\"西谢\"、\"矩州谢\"等。”
    李承乾点头:“为西部、西南、南部镇国军,额外增发薏仁与槟榔,就当给他们当闲暇的吃食了。还有,令三省草拟诏书,让谢龙羽自己选择归附一个道府下辖,协助编户齐民。至于他们那群土着首领,都入京候命,等候考核。”
    “奴婢遵旨!”
    李承乾并不在意谢龙羽那群土着是否配合,话给放在这里,不配合就是不给李承乾面子,那李承乾自然也不会给你面子!贞观三年朝贡,是给二凤面子,李承乾不认!何况,这都承明三年了,都不见你们主动来朝贡新朝,李承乾光凭这个借口,都能直接收拾他们。
    再说了,如今由不得他们那群牂州土着了,西南镇国军就正正和他们对门户,你小子敢瞎鼓捣,三万西南镇国军就能直接兵发西南,马踏牂州。谢龙羽搞定了内部土着首领还好,搞不定那就大唐下场搞定!你搞定了皆大欢喜,李承乾把你任命为牂州的州刺史,派遣官员设立州府、郡府、巡察使等机构,你还是总管地方政务,只不过权力没这么大了而已。谢龙羽搞不定,那西南镇国军三万虎狼,可以马上出兵,荡平牂州,直接在废墟上建立新的秩序和统治!
    总之一句话,李承乾要把牂州彻底纳入大唐治下,不容反对,根本宗旨不容违背。要么短痛,要么就选择一了百了。如今,李承乾主导的承明朝过于强大,很多时候只需要一句话,就足够办到很多事情了。
    处理完了这些事情,李承乾也打道回府了,坐着抬椅大摇大摆的朝着立政殿而去。走到一半,直接二凤的人给拦住了。
    “启禀圣人,太上皇召您到紫宸殿议事。”
    李承乾也没拒绝,令人转向朝着大安宫前进。来到紫宸殿,刚步入殿内,就撞见了一个令李承乾皱眉的女人。武媚娘,这个在李承乾视野内几乎消失了很长时间的人,又出现在李承乾的视线内了。
    二凤躺在榻上,武媚娘坐在一旁为他揉腿,还有一个萧美人为二凤喂水果。啧啧啧,二凤老同志老当益壮,玩的越来越花了。果然,不当皇帝之后,这小日子的确舒坦了很多啊。
    李承乾讥笑道:“看来儿臣来的不是时候啊。”
    话虽这么说,但李承乾还是到一旁的椅子坐下。
    二凤老同志枕着萧美人的膝枕,放下手中的书,偏头看向李承乾。
    “你小子可知罪?”
    李承乾一脸纳闷;“知罪?何罪?”
    “你小子要不数数你如今有多久没来看望你母后了?”
    李承乾恍然大悟:“嗯,确实。没辙,如今大唐的事情太多,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西征在即,国内情况也是瞬息万变,事情太多抽不出身。”
    李承乾起身:“行吧,父皇您老人家舒坦,儿臣去看望母后。”
    “哎哎哎...你小子大逆不道是吧?哦,眼里就你母后?老子这个当爹的看不到啊?”
    “啧!您老人家多大的人了?如今落得清闲,美人在怀,左拥右抱的,吃喝玩乐都没落下,还不知足?”
    二凤坐起身来:“少废话!老子是你爹,你小子放尊重点,不然老子还得揍你!”
    李承乾叹息问道:“父皇有何吩咐?”
    二凤抬手指向武媚娘:“哝,你小子说道说道。”
    李承乾瞟了一眼武媚娘:“您老人家的才人,儿臣说道什么?怎么?您老不满意?”
    二凤连连摆手:“你少废话,老九最近越来越让人操心了。”
    李承乾坐回椅子,淡然道:“他们不归您和母后管吗?”
    二凤:“屁!长兄如父!”
    李承乾一脸敷衍点头:“行行行,儿臣稍后让丽婉管管。”
    二凤:“另外,朕听说朝廷里那群老家伙,都开始有主动请辞的动静了?”
    李承乾:“应该是吧,儿臣没关注。”
    “那你的文武学院搞得怎么样了?”
    “还在进行,估计今年秋季,第一批学员就能毕业了,之后扔到经济圈内再磨砺一下,就能把地方的那些老旧官员给替换下来了。”
    二凤穿着靴子,起身道:“走,咱们爷俩去左银台门外面骑射去。”
    李承乾摆了摆手:“不了不了,儿臣去找母后,父皇您老人家带着武才人她们俩去吧。”